钢材出口:突破新型壁垒 布局高端市场

  在全球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钢铁出口的强势已经开始成为“幸福的烦恼”。今年以来,尽管欧美等国对中国钢材轮番“刁难”,但中国钢材出口仍保持增长之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4月份,中国出口钢材3690万吨,同比增长7.6%。刚刚公布的中国钢铁行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也显示,5月份,钢铁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8.1%,较4月份上升5.6个百分点,为2013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但是,对于钢材需求依然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作为“好品质、好价格、好服务”的代表,中国钢材依然是众多国家终端客户的首选。二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实际上,由于常年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钢材出口总量已经少得可怜。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些地区乱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却很难在短期内对中国钢材出口总量“伤筋动骨”。三是美元加息,人民币顺势贬值,中国钢材出口的价格优势依然存在。同种品质下,中国钢材性价比依然是较高的。

  当然,尽管中国钢材出口总体稳定,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今后不应在出口数量、价格上做文章,而应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重点进军高端产品市场。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二。

  首先,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转变策略了。在意识到在价格领域无法和中国钢材“硬抗”之后,欧美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调整发展策略,着力进军特殊钢市场。用奥地利当地一位钢铁企业从业者的话讲:欧洲钢铁企业要想维持活力并逐步成长,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比如,一些欧美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将生产触角延伸到下游,期望通过生产飞机、汽车零部件等特殊性钢材来实现自救。

  其次,贸易壁垒新型化同样迫使中国钢铁出口走向高端化。目前,美国已经启动对中国钢铁企业的“337调查”,而欧盟也准备针对中国钢材出口建立检测机制,将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前置化,意图将中国钢材挡在家门外。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价格领域的纠纷,中国钢铁企业此时即使证明自己的钢材在价格上无倾销性行为,仍很难再次打开当地市场。因此,要想击碎这种贸易壁垒,我国钢企必须调整出口结构,进军高端市场才行。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在高端市场已经有所斩获。以青岛钢铁集团为例,其开发出来的100余种高性能、高强度钢帘线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其旗下的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亚洲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另外,在《中国制造2025》的激励下,以河钢唐钢、南钢等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也逐渐将目标投向高端钢材市场和新材料的研发市场方面。随着中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的裂变,欧美钢铁企业引以为傲的高端市场已经很难成为其“自留地”,同样会面临来自中国钢铁企业的挑战。

  不过,这一切还远远不够。未来,中国钢铁企业仍需加大技术投入,集聚更多力量来突破发达国家对中国钢材出口设置的一些技术性壁垒。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技术走进一线生产中去。借助科研力量实现中国钢铁行业技术水平的跨越性发展,进而以技术的迭代升级来带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其二,强化钢企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当考虑将人力、物力、财力向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倾斜,大力提高产品研发在企业产值中的比重,最终实现从单纯的钢材生产企业向生产研发一条龙的综合服务型企业过渡。

  其三,就整个行业而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行以去产能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然后辅以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优先发展优质型钢企,逐步淘汰落后钢铁企业,进而实现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

  其四,由制造向“智造”方向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钢铁企业可以依托钢企的平台作用,汇集政府、社会以及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来推动。同时,大力推进钢铁企业的两化融合,从整体上提高钢企智能化水平。

  就当前中国钢铁出口现状来看,尽管贸易保护主义还未造成实质性伤害,但我国钢铁企业不能安于现状,应该提早布局高端市场,向智能化制造过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