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业转型需特种钢材“护航”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陷入重重困境。新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业内人士表示,造船业的问题,既有受经济周期影响的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为促进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附加值船型,并对所用的钢铁等材料提出了要求。分析人士称,有实力的造船企业将在此次政策的转型方案中获益。

前7个月造船业依旧低迷

今年初以来,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我国船舶行业重点企业抓住新造船市场趋于活跃的契机,积极承接订单,努力化解生产经营风险。

1月~7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49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9.8%;承接新船订单29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7%;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11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7%,比2012年底增加4.3%。其中,39家被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21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5%;承接新船订单27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0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2%。业内人士表示,受上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低水平重复投资问题严重,导致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能严重过剩。

出口方面,1月~7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20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3%;承接出口船订单27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7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93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2.6%、91.8%、83.4%。其中,39家被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176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0.7%;承接出口船订单2597万载重吨,同比大幅增长258%;7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887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1%。
前7个月,我国船舶工业总产值下降。1月~7月份,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7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023亿元,同比下降29.6%;船舶配套企业141亿元,同比下降30.5%;船舶修理企业65.5亿元,同比下降8.2%。

船舶出口也出现明显下降。1月~7月份,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18亿元,同比下降26.3%。其中,船舶制造企业821亿元,同比下降28.1%;船舶配套企业28.2亿元,同比下降30%;船舶修理企业42.8亿元,同比下降21.4%。

1月~7月份,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1亿元,同比下降18.2%;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同比下降63.6%。船舶业人士表示,目前已有1/3的船舶企业难以为继,1/3的企业勉强维生,仅剩1/3的骨干船企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高端船舶需要特种钢材“护航”

此次出台的《方案》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加快转变船舶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结构、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具体来看,随着国际航运和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密集出台,船舶产品节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升级,节能环保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而我国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的“大船”为主,相比日韩等造船发达国家,我国在新技术的储备上已远远落后。

《方案》提出,要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主流船型节能安全环保技术开发,开展液化天然气存储技术研究,进行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等;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重点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进关键船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特种材料的研发、制造。

根据《方案》,到2015年,我国新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要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要求,船用设备装船率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2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须要发展耐腐蚀、超低温、高强度、超宽超长超薄和异型船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输送管线用钢等特种钢材。